【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在2023年师德师风建设月期间,为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展示广大教师仁爱奉献的精神风貌,推出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二届“教书育人标兵”及提名奖10位老师的系列故事,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引导广大教师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她的课堂上,总能听到同学们热情的回应,她主讲的多门课程累计评教进入全校前0.2%,曾经两度位列全校第一。其中《法语国家文化与商务交际》课程获评学校一流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设计优秀案例集,进入“第三届上海市高校创新教学大赛”决赛。在她的书桌上,总能看到与教研相关的文献,她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发表多篇教研论文。她寓教于“行”,通过城市徒步的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在她的朋友圈,总能看到学生们的身影,他们在虹口滨江追寻百年前赴法留学先贤足迹,在上海优秀建筑中用法语讲述中国故事……曾荣获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巾帼新秀”等称号。
教书育人心得: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愿做永远的新人。
岁月如梭,弹指间,陈修文老师在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已经度过了九个年头。和所有新人一样,一路走来,她经历过“菜鸟”阶段的紧张,网课时期的焦虑,专业课程建设的“煎熬”,但是一路上收获更多的是同学带给她的感动和喜悦,前辈和同事带给她的启迪和灵感,课堂带给她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初登讲台,心怀忐忑
“要想立足于大学校园,就必须先立足于三尺讲台。”在她入职前,她的老师和她说的这句话至今铭刻于心。正是怀着这份对讲台的敬畏与忐忑之心,她走进课堂,望着满满一屋子的同学,紧张无以言表。她的第一堂课是为本科生上《第二外语法语2》。她回想起在法国上西班牙语课时,老师在第一节课会让所有同学把名字写在纸上做成桌牌,这样没过两三次他就记住了全班所有同学的名字,学生们被老师叫到名字也会倍感亲切。受到这门课的启发,陈修文老师也让同学把名字写下来,每次上课前或课间,她就努力记住大家的样子,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准确叫出四个班120多位同学的名字。
在她的印象里,任教第一个学期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在备课、上课、去其他学校听课中度过,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PPT的润色修改,效率似乎很低,但正是经过这一学期的磨练,陈修文老师发现自己脑海里像是上了教学设计的发条,面对一篇新的课文,不再感觉眼前一片空白,从教学目标到活动设计,一环接着一环的想法不断涌现。
至今,陈老师仍对第一学期教授的同学们记忆犹新,他们课上的回应、课后的鼓励、期末的好评都让她更加坚定的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
云上的日子,心存感动
疫情来袭的云课堂虽增添了一层学习的难度,但也悄然间将屏前的老师与学生相连,共赴一场求真、求善、求美的知识之旅。
陶行知先生曾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云上的日子不仅让陈老师对云间“真”意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她从同学们那里学习了求真的精神。线上课程相比线下课程拥有技术优势,教师或录播或直播录屏将所授课程全程记录,同学们能通过课后回顾复习,但凡有疑惑便有迹可循。这一特点对老师的线上授课要求更高,因为课上的任何一个错误或一个有失严谨的结论都可能增加学生受误导的概率。为降低这种可能,陈老师在教学上投入双倍甚至三倍于往年的时间,重建课程,尽可能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做好万全的答疑解惑准备。
作为法语的学习者,学生们在求学中不仅须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处入手,向标准语言的使用者水平靠拢,也应在求学本身上下功夫,向学识渊博的前辈、向在法语学习之路上的同伴学习。
隔着百年时空,陈老师和本科法语(1)班的同学们一起在云间重温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从杨浦滨江的黄埔码头旧址出发,伴随着汽笛长鸣,感受着百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前辈们的艰辛与坚持。
隔着万千距离,陈老师和本科法语(2)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到曾经的母校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在那里与杰出校友-钱钟书、傅雷先生“相遇”,从他人的点滴追忆中瞻仰两位学长的先生之风。
隔着二十四英寸屏幕,陈老师邀请研究生法语班的同学们用法语讲述做志愿者时的美好经历,在她们的分享中体会温暖透亮的公益之心。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蔡元培先生曾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是老一辈教育家的理想追求,也是新一代与时俱进的公民在精神上须注重发展的方面。云课堂虽无法实现蔡先生所说的“纯粹之美育”,但却实现了线下课堂无法企及的一些美育效果。Zoom会议软件的视频效果之一是变换虚拟背景,因为有这个功能,从线上授课第四周起,陈老师会在每堂课上变换不同的背景,带着同学们从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到郊区的凡尔赛宫,从塞纳河游船到蓬皮杜艺术中心,小小的虚拟窗口不仅让老师“身”处法国教法语,让同学与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有了更深一层的情感联结。此外,她还在课间与同学们一起聆听全球音乐家为抗疫高歌、一起观赏美丽的芭蕾少女在巴黎街头起舞、一起欣赏中法画家用笔墨为世界涂抹的色彩……耳濡目染的美隔着层层屏幕传递。
从前的法语课,
我在教室上头,
你在教室下头,
知识与情感犹如林间的溪水下流,
不知去往何方?
如今的法语课,
我在屏幕这头,
你在屏幕那头,
知识与情感好似城里的地铁互通,
共赴心灵深处。
——陈修文
班级的氛围,心犹温暖
2020年的九月再次走进课堂,陈老师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这是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英法复语实验班。选拔出来的十六位同学个个英语实力过硬,语言能力突出。在其他班级讲授一学期的内容在这个班上只用了短短两周,一个月下来好几个同学都能用流利的法语进行大段的自我介绍了。
同学的飞速进步让她既感到欣喜又充满挑战。在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接受程度后,她开始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讲授完课本基本知识点之余,还为同学寻找更多适合他们学习程度的课外材料,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收获更多的进步。
课余时间里,作为班主任的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寓教于“行”,通过城市徒步的方式带领学生追寻百年前赴法留学先贤足迹,探寻上海街头法语元素,组织学生在上海优秀建筑中用法语讲述中国故事……“行走上海”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进了学生对上海的了解,激励学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与法语世界朋友交流的机会,陈老师几乎每周都会组织法语角,邀请知华爱华的国际友人在线上与大家交流。在这里,学生不仅增加了一条了解其他国家的途径,而且还能通过嘉宾对中国的肯定产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2014年的秋天,作为一名新人,她来到上财,校园是新的,课堂是新的,同学对她来说也是新的,一切都是崭新的。2023年的秋天,作为一个“老”人,她重回上财,熟悉的校园,熟悉的课堂,还有熟悉的同学,而她希望自己仍然是刚入校园的那个“新人”,教书育人的路上永葆初心,与时俱进!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
何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