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三届“教书育人标兵”| 外国语学院李健:双课协同教研融合、创新赋能铸魂育人

发布者:教工部发布时间:2025-09-10浏览次数:13

【编者按】“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我们校园中,就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以理想信念指引方向,以道德情操浸润心灵,以扎实学识启迪智慧,以仁爱之心守护成长。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不仅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在坚守中播撒希望,更在平凡中诠释伟大。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三届“教书育人标兵”10位老师的系列故事。谨向每一位辛勤耕耘、倾情付出的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李健老师始终以躬身力行的姿态,生动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在第一课堂上,她妙语润心、幽默风趣,更巧妙寓德于教,深耕“立德树人”理念,用智慧与爱心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在第二课堂里,她倾力投入实践指导,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凭借专业素养与悉心引领,助力学子斩获6项国家级奖项,带领本科生发表5SSCI一区论文。她教研相长,积极推动学院跨文化课程群建设与研究生教学改革,为卓越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共获上海市教学成果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连续三次获得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得“申万宏源奖”,“三八红旗手”和“赵孝盛潜心育人奖”等荣誉。

教书育人心得:双课协同教研融合、创新赋能铸魂育人

十二载一纪轮回,在上海财经大学躬耕的岁月里,李健老师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巨变正重塑育人坐标。作为执教24年、入党28年的教育工作者,她学成归国时的初心始终如炬——以知识反哺家国,以学术薪火相传,以躬耕回应时代。入校以来,她讲授过10余门课程,教学任务几乎涵盖了各类课程。实践中,她发现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若课堂异化为单向灌输的流水线,僵化的教学模式便会逐渐熄灭思维的活力。对此,她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第一课堂传道授业,第二课堂启智润心——如何让二者同频共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当传统课堂遇见实践育人,当教研创新遇见时代使命——双课协同融合,成为她探索的答案。



第一课堂:创新引领、实践为翼、红色铸魂

在第一课堂中,李健老师致力于以创新为引领、以实践强根基、以红色铸灵魂。在大学外语教学部学术英语教改征程中,她将传统课堂重塑为任务型体验式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蓬勃活力。同时,大胆革新评价体系,构建起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为辅的多元评价模式,精准捕捉学生成长轨迹。她组织举办了首届上财可持续发展学术英语论坛,让第一课堂的知识边界无限延展。此外,深度参与编写校本特色教材《通用学术英语》,为学术英语教学注入本土化、特色化基因。

她还集合精英教师团队,打造了学院首门社会实践课《语言景观》。课堂不止在教室,更延伸到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城市里的文化场馆、熙攘的商业街区、繁忙的商务中心,还有那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文化景点。她带着学生一头扎进这些鲜活的场景里,手把手教他们观察、记录、分析不同地方的语言景观。在一次次实地调研中,学生们的实践研究能力像拔节的春笋般悄然生长,知识的传递、能力的锤炼与价值观的塑造,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那些曾见证历史的建筑前,学生们用英语诉说着红色记忆;在一篇篇调研报告中,学生们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剖析中国古城街巷中融合诗词典故、传统纹样的牌匾,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也悄悄在心里扎了根。这堂课,就这样变成了红色基因静静流淌的传播场,文化自信慢慢生长的培育地,更是学生们锤炼国际传播能力的练兵场。

第二课堂:破界协同、全球视角、扎根中国

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李健老师遵循三破原则:破年级壁垒、破学科藩篱、破时空桎梏。

首先,在她组建的暑期项目实践和大创项目团队中,硕士生与本科生各年级汇聚。以老带新,大一新人亦能迸发奇思妙想。她常鼓励学生:“无论年岁长幼、有无专业积淀,项目面前,成熟个体皆平等,皆可贡献力量,共同成长。”讲台之外,节假日她放弃休息,在办公室为学生辅导项目和论文,为新生们开小灶,手机不离身,随时耐心回复学生各类问题,成为他们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再者,学科交叉的魅力在于能引入多元学科的思维范式与研究方法,为她们开辟全新的思考维度。因此,她积极鼓励学生开展项目时,主动寻找不同专业的伙伴与助手。当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的学生加入,便如星火点燃创意,促使她们借助人工智能、拓展现实等多模态技术与手段,为外语教学注入全新活力。作为数字时代的破浪者,她深谙在智慧教育的浪潮中既保持教育者的主体性,又以创新为桨、批判为舵,在虚实交融的教学场域中书写着真正的数字公民素养,而非沦为技术异化下的被动符号。

此外,她还突破学期与校门的时空界限。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园,奔赴更广阔的祖国大地历练。在学院组织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公益支教活动中,她连续两年与学生远赴元阳县,开展英语公益夏令营及语言生态调研。其间走访8个哈尼村寨、5个景区、3所学校、5家当地龙头企业,累计车程1400公里,完成线下问卷150份,线上1000份,访谈15位各界人士,全面深刻洞察当地多语生态及价值,形成15千字的调研报告。成果发表于SSCI一区期刊,还入选了国家语委语言扶贫案例库。学生们初为人师,在体悟公益教育艰辛之余,亦收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喜悦。

五年来,她指导的10项大创项目硕果累累,斩获国家级奖项6项、上海市奖项4项及国家专利1项,更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实现了我校该奖项零的突破;其指导学生产出的教学论文,亦摘得上海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史上首个特等奖。这些扎根于本土实践、回应国情需求的扎实成果,正是她育人理念的最佳印证——她始终如一地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远方却不尚空谈,强调真正的全球视野始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深耕。在她看来,那些在国内顶级平台上脱颖而出的创新探索,正是当代大学生“顶天立地”的生动体现:既要胸怀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从解决身边、中国大地的实际问题出发,方能锻造出真正堪当大任的务实担当。

服务社会:践行实践育人,以活力之态引学子前行

虽年岁渐长,但李健老师从不认同将教师比作等待燃尽的蜡烛。她积极带领学生服务社区老人英语学习,指导财大附小英语课堂教学,并踊跃投身各类文体活动,加入社区合唱团,为杨浦区科技节服务;参与学校运动会、健身操活动,力求身心健康,永葆活力。无论环境如何,她始终选择以积极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传递信心与力量。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以诗性哲思揭示教育真谛:“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而今双课融合的实践,可以让火种生生不息。双课协同,是方法,是路径,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创新赋能教学,以融合唤醒灵魂。在铸魂育人的道路上,她愿做永远的探索者。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