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又逢第40个教师节、学校建校107周年。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党委宣传部与党委教师工作部继续推出《上财师者》专刊,展示身边的榜样教师风采,让我们共承师者之志,同沐师者之风。

鲁品越,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学者,于1949年出生在安徽芜湖。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对知识的深度渴望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始终伴随着他。1969年高中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知识青年下到安徽宣城农村。在这期间,他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辛勤与奉献,更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朴素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学术研究、价值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马信马,一入“马”学信终身
中学时期优异的理科成绩对于哲学思想的奠基,研究生时期钱学森回信对于哲学研究的激励,以及内心深处对于真理的渴望等,促使鲁品越迈入了哲学的大门和马克思主义的大门。鲁品越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哲学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举一反三。哲学具有两个特性——深刻性、普遍性,而我从小就有追求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所以最后走上了哲学之路。”
1978年,随着全国高考的恢复,鲁品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现为科技哲学专业),开启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之旅。在人大求学期间,他深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启发,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并且逐渐找到了契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这段学术旅程为他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信仰者和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鲁品越先后在东南大学(1981-1995)和南京大学(1995-2003)执教。他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更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深耕,逐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哲学等领域崭露头角。他的教学深受学生好评,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坚定最纯粹的教师。自2003年到我校任教以来,鲁品越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多门特色课程,并荣获校“郭秉文奖”。
从农村到课堂的价值观传承
从知青岁月到课堂教学,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鲁品越对农村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情结。下乡生活的潜移默化让他对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有了更为具象化的了解,这段经历也多次跃然于他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他更为明确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唯一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的学说,“这种价值立场深深吸引了我”。同时,他鼓励学生也要深入农村,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无论何时何地,身为思政课教师,他始终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得到学生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荣获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荣誉,所著《人间正道》一书,被评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精品教材”。农村生活的历练、学术研究的专注、课堂教学的体悟等等,更加坚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实现了从自我到学生、从农村到课堂的价值观传承。
理直气壮地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在鲁品越看来,“理直气壮”是上好思政课的应有姿态。上好思政课首先要做到“理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来讲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理论,由此才能说它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同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它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并在实践的检验中证明理论的真理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鲁品越在思政课上总是能够“理直”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
“理直”于内、“气壮”于外,缺一不可。鲁品越认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国人民从被奴役的地位中得以站起来、富起来,并不断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思政课老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底气所在。因此,在思政课上,鲁品越总是能够以一种豪迈的气概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此外,他还表示,上好思政课还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卓越的学术成就。鲁品越以这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学术上的进步和教学上的创新。他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和蔼可亲,总是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好思政课。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高尚人格,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鲁品越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理直气壮地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在不断地熏陶着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在他看来,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更是对追求、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动诠释。
素材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


